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2009年以来,有关部门不断加强乳腺癌和宫颈癌(以下简称“两癌”)防治力度,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列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妇女“两癌”筛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贫困地区患病妇女的救助力度不断提升。
但不容否认的是,我国的宫颈癌防控仍面临筛查模式单一、HPV疫苗“价高量少”、贫困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等实际难题,“两癌”筛查效率有待提升。
在政府引导下,当前来自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也积极投身宫颈癌防治工作,探索便捷、高效、可复制的防治模式。
其中,华大基因基于国际科研成果和自取样HPV检测技术,通过开发和实践以“自取样HPV检测”为初筛的社区筛查模式,为偏远地区解决宫颈癌筛查“难覆盖”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自取样为基础的社区筛查模式可让受检者自助采集筛查标本,无需医护人员参与取样环节,有助于减少宫颈癌筛查对医疗资源的依赖,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用于少数筛查阳性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升宫颈癌筛查效率和筛查覆盖范围。
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杜玉涛(图中),华大基因宫颈癌预防特聘专家渠新风(图右)接受记者采访。唐宋 摄
近日,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杜玉涛,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三名工程”专家、华大基因宫颈癌预防特聘专家渠新风接受人民网公益频道采访,围绕宫颈癌筛查相关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专家表示,研究表明,宫颈癌病因明确,可防可治,完全可以通过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规律筛查、积极治疗等措施,从阻断病毒感染和病变早诊早治两个途径,彻底消除宫颈癌。希望通过推行包括基因科技应用在内的一切可行技术与模式,提高筛查的人群覆盖率、提升筛查效率,早日让宫颈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控制,让更多女性不再受到宫颈癌的危害。
以下为采访实录:
人民网公益:目前已发现的癌症种类这么多,华大为什么将主要精力放在宫颈癌预防上?
杜玉涛:宫颈癌病因明确,是一种技术上可实现防控的恶性肿瘤。宫颈癌是由高危HPV病毒持续或反复感染引起的,其发生过程漫长,需要经过HPV感染、癌前病变形成和浸润癌发生三个阶段。因此,只要能够对年轻女性普及疫苗接种阻断感染,对成年女性普及规范和规律的宫颈癌筛查,通过检测感染病患发现癌前病变,并予以清除,就能够阻断宫颈癌的形成,实现防控。正是基于宫颈癌可防、可控,防控技术成熟的特性,我们选择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宫颈癌的防控上。
人民网公益:我们了解到,除了华大基因,市场上还有很多企业也在做宫颈癌筛查的服务。企业开展这项服务的动力是什么?
杜玉涛:最主要推动力是政策的引导。
我国从2009年起开始推行子宫颈癌筛查试点项目,并逐步加大“两癌”基础防控力度。数据显示,2009-2018年,中央、地方财政共投入72亿元用于开展“两癌”免费检查工作。其中,宫颈癌免费检查近1亿人次,检查已覆盖全国2644个县(市、区),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7%。
多年来,包括HPV检测在内的检测技术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一开始通过细胞学检测,到现在通过PCR技术、基因测序等技术针对HPV病毒的筛查,都是在快速地进行技术更新和发展。但是在技术成熟和完善之后,如何将这些有效的技术送达到真正需要筛查的人群,特别是偏远的医疗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人群中一直是医学界在不断探索的课题。宫颈癌防治以什么样的模式才能覆盖到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有效的筛查模式怎么落地,关系到是否能让更多女性得到筛查机会,并在后续得到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渠新风:宫颈癌防控的核心不是寻找HPV感染者,而是通过检出HPV感染者找到宫颈病变患者,并予以及时治疗。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目前的支持力度很大,“两癌”筛查已成为常规的公共卫生项目,这也意味着政府每年都会有专项拨款用于宫颈癌防控。关键在于,这些资金该如何使用。我们应尽可能采用有效的筛查模式和低成本筛查技术,以有限的资金,通过推行更高效的筛查模式,有效扩大筛查的覆盖范围。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不是商业利益为出发点,坚定地推广能够真正实现筛查全覆盖的宫颈癌防控模式。
2018年,华大基因与河南省某市政府联合开展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参与群众正在现场观看自取样操作流程展板。(受访者供图)
华大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杜玉涛(图左)带领团队在河南省某市开展免费宫颈癌筛查项目。(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公益:对比其他家产品,华大基因推出的宫颈癌筛查服务到底有何不同?基因科技具体在其中哪些环节起到作用?